第六百九十二章 分五步走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wushuzw.info

    在他们的打压下,收音机的价格从今年开始一路暴跌,到明年左右,进口的收音机基本没啥销量了,全被国产的30-60元一台的收音机占据。

    对于收录机这个价格昂贵,而且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的,他们并没有涉及。

    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大家认为华国人买不起这么贵的东西,如果生产出来没人买,那才叫一个尴尬。

    这不是因为电视剧越来越普及,看的人越来越多了吗?

    短短的三年之后,大家开始大规模的搞起了收录机。

    其最厉害的燕舞,1985-1988年之间,平均每年的销售额都是2亿左右,这可是80年代的2亿啊,牛到家了!

    因此,殷俊知道,只要自己直接把价格控制在300块钱以下,从现在开始策划,一年之内建成投产,凭借着质量等、价格便宜、品种繁多的优点,一定能在3年之内,把收录机的数量扩充到500万到1000万台之间。

    第二步,收听音乐磁带的机器开始生产推广了,那么子弹——音乐磁带,也要准备好。

    音乐磁带的本身,其实技术含量并不大,从70年开始,3M公司已经发明了很好的磁性涂层技术,到了现在的1980年,早很成熟了。

    到时候殷俊只用直接购买专利,能自己生产音乐磁带最重要的胶带——其实也是磁性涂层的塑料带,塑料做成的。

    至于外壳的塑料,那也非常简单,连专利都不用,看到的人都能制造出来。

    这两种原材料都是自己的了,那么音乐磁带的制造价格,会大幅度的降低。

    磁带有了,那么接下来是歌曲了。

    殷俊单靠自己单打独斗的,自然是得不到许多歌曲,想要有好的歌曲歌星,那非要在唱片公司找不可。

    辛辛苦苦规划一阵,殷俊可不会白白的便宜别的音乐公司,至少最大的一块蛋糕要抓在自己的手里。

    但他不会去成立什么音乐唱片公司,在这方面他并不是专家,而香江和宝岛早有了许多优秀的唱片公司,他们的运作已经了轨道。

    因此,殷俊的方法是收购。

    如同后世的微软、GOOGLE、阿里巴巴这些公司一样,我没办法超越这些小的竞争对手的时候,那么收购它,让它成为我们的一份子。

    反正现在殷俊有的是钱,购买一家合适的音乐公司,找一批很有才华的经理和制作人,再把自己记忆的那些唱歌大能们、偶像歌手们多找一些过来,以后在内地发行音乐专辑有了基本盘了。

    而那些别的音乐公司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只能来求殷俊。

    因为他掌握着发行的渠道。

    嗯,第三步是在内地打开一个发行渠道。

    殷俊最好的设想是通过星华书店的渠道来发行唱片,因为在最近30年的时间内,星华书店都会是全华国最大最优秀的唱片销售络。

    陆陆续续开设的全国万个门市,各大繁华区覆盖的位置,统一管理的模式,老牌子的信用……等等,这些都让星华书店成为了化传播最佳的渠道,没有之一。

    如果殷俊能直接打通星华书店的渠道,那么他完全可以省心了。

    其实,殷俊掌握发行渠道,并不是想要控制别的唱片公司和歌手,他只是想要为了让所有的华语音乐人拧成一股绳,努力把内地市场给打开和攻克下来。

    只有吸取了内地的养分,华语流行音乐才能兴旺发达起来。

    否则,要不了20年,音乐会急剧的衰退下去。

    而想要打开华语流行音乐在内地的大门,音乐磁带的售价不能昂贵。

    20-40的售价,简直是在开玩笑。

    一盘磁带占据人家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了,正常人会去买啊?正常人能去买啊?

    如果只有区区几千人、几万人买的话,算是赚了钱,那又有什么意义?

    只有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流行音乐、通俗音乐,这些歌曲和歌星们才会流行起来,才会受欢迎。

    因此,第四步是,殷俊按照现在的生产成本和授权买断成本算了算,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全部成本在1-2块钱之间,然后定价最多不能超过8块钱,最好是压在6块钱以下。

    这样一来,最少能培养五六千万的歌迷。

    如果能在1984年把华国的收录机人群扩展到1000万,磁带的销售量也突破5000万盘,歌迷的数量肯定能超过1亿人。

    到了那个时候,香江和宝岛的歌星能被歌迷们熟悉。

    他们不但可以在唱片专辑赚钱,更可以在演唱会赚钱。

    没错。

    这便是殷俊计划的第五步。

    靠着廉价的音乐多传播开去,培养更多的歌迷。

    然后再让歌星们多开演唱会,除了赚钱,还能增加和歌迷们的互动与纽带,而不是一天到晚高高在的坐在家里。

    前世香江和宝岛的歌星们之所以垮得那么快,最重要的原因是在90年代,他们几乎是放弃了内地市场的。

    因为他们觉得,内地市场全都是盗.版,对于正版销售没有什么帮助,也不会让他们多赚钱。

    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盗.版这个事情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跟微软的WINDOWS系统一样,虽然全华国99%的用户都用的是盗.版,但这却让WINDOWS迅速的占领的全华国的市场,让人们都习惯了WINDOWS系统。

    从而在2008年之后,当华国的电子产业要走向全世界的时候,各大电脑厂商不得不主动出厂的时候安装正版WINDOWS系统,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音乐磁带盗.版也同样如此,而且还更有优势。

    盗.版让正版的音乐磁带卖不出去,但他们听的歌却还是你的啊!

    你在华国这么出名,那直接可以开演唱会,靠着这种面对面的现场演唱方式赚钱啊!

    即便是在90年代,二流歌手的一场演唱会开价也是200万以,还得负责团队的吃住行,这样你跑20个城市,不有4000万了吗?

    除去给公司和团队的,怎么也得有800万以吧?

    这个收入,可不少了!

    更别说一流的歌星,起码一场演唱会是500万的,20场过后,两三千万落袋为安,难道这收入还低了?

    张雪友年轻的时候是太傻了,经常在香江开演唱会,但是不来内地,总觉得这里穷,而且都听盗.版,非常不好。

    等他45岁以后,反应过来之后,那可是每隔一年会在内地开巡回演唱会的,起码都是十来个城市巡演,轻轻松松的赚了三五千万!

    除开演唱会,名气还有更便利的变现方式。

    做广告。

    广告商们可是不管你是不是盗.版成的明星,而是按照明星们的受欢迎程度来给钱的。

    1996年,周闰发在国内可没有一部电影正式映的,但盗.版造了他的偌大名气,广告商直接拍了500万请他打百年润发的广告,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歌星也是一样,哪怕你不如周闰发,只要你红火了,你的歌到处有人传唱了,50万、100万这样的广告来几个,不也是能赚得盆满钵满了吗?

    有了这么多的收入,那接下来歌星精雕细琢的做新专辑,也有钱有时间了,不会恐慌着被那么狭小的香江、宝岛和南洋市场所淘汰了!

    在这么五个步骤的规划下,殷俊不敢多说,但至少在40年之后,香江和宝岛的流行歌星,都不会落到没有饭吃,没办法做音乐的地步!!

    但那个时候,因为各种盗.版技术的增强,渠道的越来越多,渐渐的农村包围城市,反而是音乐磁带越来越不好卖了。

    殷俊想要让歌手和唱片公司能够多挣钱,从而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那么最重要的内地市场,一定要拿下。

    第一个,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

    这是他们的局限性。

    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华国人对于化和娱乐的需求是那么的强烈。

    虽然现在内地人很穷,但绝对的一年一年好,三五年之后,内地起码有1-2亿人口是唱片消费的主流群体。

    在这个时候的他们,起30年后,有钱了以后,都更舍得在化和娱乐面花费。

    这也是SONY在1979年发布了随身携带收录机WALKMAN,殷俊抵达香江的时候已经是1978年,人家的设计和研发早开始了,否则殷俊先申请了专利,然后能在4年之后,直接又把WALKMAN推向市场。

    但这也不是什么难题,没有了WALKMAN,后世可也不只他索尼一家人生产随身听,殷俊到时候多去申请专利,多去购买专利,一样能研发出不错的随身听。

    你想要让音乐磁带卖得更多,那必须要让播放音乐磁带的载体——收录机更多的进入千家万户。

    这像电视剧一样,80年代的电视机少,产生的广告费用不高;等到2020年,湘南、江南、江东等综艺节目大电视台,经典节目里面,随便来一个广告是几千万,冠名费起码都是几亿起的!

    如今述的这些国产电子厂家,正在一窝蜂的开始造收音机,也是专门听广播的那种。

    现在的收录机可不便宜,进口的如索尼、三洋、东芝、日立等等的,能卖出500-1000一台的价格,还必须要华侨券或者是外汇券,总体加也得一两千才行。

    要过几年之后,随着华国的熊猫、海燕、春雷、燕舞等品牌的收录机大幅度的出世,进口收录机的价格才会暴降到300-500块一台,但也还是要华侨券和外汇券的,这些加起来,价格虽然还是要增加许多,但还是要便宜许多了。

    当然了,音乐磁带的价格,也不是恒久不变的。请大家搜索(舞文小说网)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随着技术的进步、另外两大巨头的虎口夺食,价格会一步步的往下降,直到那个标准的10块钱一盘。

    如果把这一群人牢牢的攥在手心,华语音乐的巅峰期马会提前来到,而且会多保持很多年,带动许多音乐产业的进步。

    想要达成这一个目标,那么要分几步。

阅读重生之最强人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随机推荐:病名为你男朋友出轨之后叶风云陆一曼林辰秦倾城喃风未起思你成疾慕少每天都想复婚我的时光里,满满都是你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