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二世纪,全球普遍干旱,徽宗一朝尤为如此。
紫宸殿内,三省之首的太师蔡京手持玉笏向前奏道:“陛下,如今夏种在即,我大宋却自入夏以来,滴雨未降,恐有大灾,陛下应该早做准备。” WWw.5Wx.ORG
这件事立马引来了朝臣们的纷纷议论,虽然赈灾之事不可能在朝会上提出解决的办法,但是首先还得皇帝定下调子。下面的人才好去想办法。
在大臣们的追查之下,最终终于找到了事情的源头李益,于是一da波人上书弹劾李益,说他妖言惑主。
下面的大臣们听到这话,都快骂娘了,这皇帝还能在荒唐一点不?
然而面对大臣们的言辞,徽宗皇帝只是邪魅的一笑,让人找来黄纸朱笔,写了一些别人看不懂自己不明白的东西,然后将写完的黄纸交给太监道:“拿到殿外烧了。”
太监心中也是想骂这个昏君,但是他只是个皇帝的家奴,跟下面的大臣不同,大臣骂皇帝可以博取直名,太监骂皇帝只能找死。
而徽宗皇帝依然端坐在龙椅上,笑嘻嘻的看着众臣,这场朝会大概就这么僵持了两个多时辰。
一直到了中午宋徽宗,指着殿外说道:“诸位不必惊慌,刚刚雷部众天神去准备雨具了,你们且看。”
也不知道是凑巧了,还是怎么的,紫宸殿外的天突然黑云压城,接着一道闷雷响起,便有豆大的雨点落下。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大臣们都吓得大惊失色,这皇帝难道真的成仙了?
想到这里,众人脑海中浮现出了两个字“李益”。
这时候,蔡京第一个跪下道:“我圣皇帝陛下法力无边,此乃我大宋之兴,天下黎民百姓之兴。”
有了蔡京领头,其余人也纷纷跪下叩首。
待到这场荒唐的朝会散了之后,很多不信神的大臣不解,这赵佶究竟是如何办到的?
而更多的大臣却在想,李益此人竟然真的懂修仙,那么是不是应该找他去学习一下,毕竟成仙谁不想啊?
这些人中,只有蔡京在皱紧了眉头,思考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因为皇帝沉迷修仙不早朝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蔡京这位太师也不得不去召见李益,而这个时候的李益也在郁闷徽宗皇帝始终不下给他授官的诏书。
李益心中可以说非常急,要知道明年方腊就要造反了,后面还会引出一连串的反应,最终致使大宋的灭亡。
他李益如果这个时候再不上位,那么历史将不可能扭转,就算是以后李益在金人进攻汴梁城的时候,李益将火炮甚至手榴弹弄出来都无济于事。
到时候赵佶这个胆小如鼠的家伙,依然会被李刚逼宫弄得丢掉皇位,若是如此李益作为蔡京一派的人必然会受到株连,北宋依然会灭亡。
因此李益想走一步险棋,就是让蔡京上书旱灾的事情,然后李益以神棍的方
式进行祈雨,以求上位。
李益在读历史的时候,有:“宣和三年,大旱,六月二十三日,徽宗铸高台祈雨,当日雨下,四日后,降冰雹。”
当时李益看这个的时候,前面惊讶了一下,后面差点没笑抽过去,所以印象尤为深刻。
只是让李益没想到的是,徽宗竟然没有给他这个当神棍的机会,反而自己当了。
小厮为蔡京打着伞,把他送回房中,之后找人把李益叫过来问道:“这些你早就算到了?”
(本章完)
这也难怪整天沉迷修道,沉迷画画的,沉迷奇石的徽宗忘记事情是经常的。
李益记得前世看黄教主主演的《岳飞传》的时候,有个场面特别经典,那就是徽宗九子赵构去拜见他老爹的时候,和蔼的徽宗皇帝对赵构亲切的问道:“你是谁来着?”
否则以徽宗的脾气当天,就可能给李益写一道圣旨。
若是往常,徽宗皇帝肯定是要拨款疏通河渠
,然后命令官府储存粮食来预防,谁知道这次徽宗皇帝直接大手一挥道:“区区雨水,何必费心,朕近日修炼以臻至大成,待我写黄表一封与天庭沟通,不日之内必定普降甘霖。”
这一幕虽然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但是却可以看出导演对徽宗皇帝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所以李益这次才在徽宗皇帝面前尽量表现,无论是后世的绘画技巧,还是貌似可以修仙的太极拳,都是为了让这位没脑子的皇帝记住自己。
于是太监心不甘情不愿的走到殿外,拿出火折子,将刚刚徽宗写下的那份黄表烧了个一干二净。
大殿里的有不少老臣道:“荒唐啊,堂堂君主岂能如此荒唐。”
让李益这次极力表现的事情,是他做错了,或者说是做过了。自从那天徽宗皇帝回到大内之后,就传出了口谕,说皇帝已经要参破大道大道,正在关键时刻,需要闭关修炼,至于何时上朝还得看天意。
虽说徽宗皇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请假了,但以前好歹还是因为他病了什么的,却没有这次这么荒唐。
呵!凡人。
当然这些奏折徽宗皇帝是不在意的,通过这几天上午练习太极拳,下午画画,徽宗皇帝觉得自己距离“道”越来越近了。
终于在七天之后,皇帝觉得自己一进参悟大道,又准备上朝了。再次上朝的徽宗皇帝,在看到自己以前的这些大臣的时候,徽宗皇帝生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三十一章哼!凡人
读徽宗实录,李益发现这位皇帝最大的特点不是爱玩、不是沉迷道学,而是这货的朝令夕改,这不知说明了徽宗皇帝没立场,更说明这货没脑子。
然而即使这样李益还是高估徽宗的脑子,好几天过去了,李益的敕封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来,同样没有下来的还有有关运动会的诏书。这里面有大宋体制的关系,大宋制度不像是后面明朝和宋朝一样,可以绕过内阁,直接明发中旨。
在大宋皇帝的亲笔写的旨意是没有任何法律效益的,必须要经过中书省讨论起草,然后再由门下省执行,这样发出的旨意再能让大宋的朝廷承认。
阅读宋时行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