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样的穿甲效果,在东方战场上已经足够了。
至少有这门炮伴随,步兵想要对付小鬼子前期的,中轻型坦克是绰绰有余的。
那十几毫米的装甲防护,这门炮在五百米内绝对保证击穿。
在一千米内,可以击穿20毫米装甲钢。
其实陈常在也想把德国人在1943年,给八八炮装备的硬芯穿甲弹。
或者是英国人在1944搞出来的,给17磅炮装备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给搞出来。
可是在想了想这些炮弹,对钨合金的使用数量和技术要求,以及制造难度后,他还是放弃了。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基础弹药,技术难度相对来说也不是那么高了。
但那是相对于后世,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高度上来说的。
这东西现在对于陈常在来说,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既然总部已经验收了这门步兵炮,还给它命名为“步炮一型”步兵炮。
那剩下的事情就不再归他陈常在去管了。
剩下的批量生产问题,那是总部军械厂的事情。
而他的任务,就是开始对下一款火炮的设计与研发。
这一年多以来。
总部弹药厂和军械厂那边,也在不断的扩张。
弹药厂那边。
从最开始只能复装子弹,到现在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7.92毫米步/机两用尖头弹,7.62毫米毛瑟手枪/冲锋枪两用弹。
12.7毫米高平两用重机枪子弹,37毫米高平两用防空炮弹。
以及榴弹发射器用的榴弹。
现在他们又要多了一个活,那就是70毫米步兵炮弹。
而总部军械厂那边。
也从只能修步枪。
发展到了制造“步一型”步枪、“通一型”通用机枪、“冲一型”冲锋枪、“重一型”12.7毫米重机枪、“防空一型”37毫米防空炮、“榴一型”榴弹发射器。
如今这个被命名为“步炮一型”的步兵炮,也得由他们来生产。
陈常在手下的那个军工厂,只是负责生产火药、炸药、手榴弹和地雷。
现在这些厂子里面的工人素质已经越来越高了。
这里面除了队伍自己在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之外。
还有大量从外地来到陕北的学生。
这些本就有知识,有热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
在来到了陕北之后,不但给部队注入了力量。
也给陕北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现在陈常在手下的学生们就有不少人,都是经过了组织考察后。
认为是可靠的,外地来的学生,在他的手下学习实践。
现在陈常在到底有多少学生,他是真的记不住了。
不过从最开始的那三十多个人,到现在这一年多以来。
他感觉他手下的跟着他学习过的学生,没有一千,也得有七八百人了。
而且这还没远远不是结束。
这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学生多了就是有好处。
比如在钢厂出了第一炉钢水的第三天,他的学生就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
陈常在看着自己手上那个不大的,身上裹着陶瓷绝缘层的小家伙。
笑的嘴都快合不上了。
汽油机上的核心部件,电火花塞终于试制成功了。
别看这个比一根大拇指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
它可是让陈常在和他主攻电气的学生们,废了很多的脑筋才给搞了出来。
电火花赛,这个在后世丢在大街上都没人会看上一眼的小东西,看着非常不起眼。
但是想要把它给搞出来。
就要涉及六七门学科、八九种材料,二十多道工序。
这里面涉及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学,电子电磁学等等学科。
材料上还要涉及镍合金、铜、铁、氧化铝陶瓷、玻璃密封等等材料。
而加工工艺上就涉及了,绝缘陶瓷烧结、金属壳体加工、电极制造与焊接等等二十多道工序。
陈常在现在手里,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个电火花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发电机的成功。
有了发电机,才能开始工业化制成电解铝。
有了电解铝才能制成氧化铝陶瓷。
而氧化铝陶瓷才是真正合格的,制造电火花塞的高压绝缘材料。
陈常在早就想把汽油机给搞出来了,但是他不想去搞汽车上使用的汽油机。
他想要搞的是在飞机上使用的,航空汽油活塞式发动机。
现在地面上的车辆,陈常在认为还是以柴油机作为普遍动力更好一些。
因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低转速、大扭矩的货车发动机。
现在在柴油机这一块,陈常在手下的发动机厂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所以在汽油机上,陈常在也就没有让他们分心。
只是让他手下的发动机实验室的学生们,进行前期的样品试制。
这次陈常在之所以对能够看到,自己手上的这个电火花塞感到这么高兴。
那是因为这个电火花塞,是用的氧化铝陶瓷做的绝缘材料。
而现在发动机实验室中用的火花塞,用的是普通陶瓷做的绝缘材料。
这种材料制成的火花塞,在地面小功率汽车发动机上来使用,还勉强能用。
但是寿命也是极短的。
可要是在航空活塞汽油发动机上来使用它,那就是对飞行员的不负责任了。
虽然在一战的时候,各国的飞机上使用的火花塞,都是这种普通陶瓷的。
但那毕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战斗机和现在的战斗机相比,根本就像是一个笨拙的大胖子。
发动机也是一样。
如果用二十年前的技术去制造发动机和飞机,那就是让自己的飞行员去送死。
发动机实验室中,陈常在看着眼前的这台直列六缸,150毫米缸径。
铝镁镍合金缸体、缸盖、活塞。
中碳钢基钼合金缸套、镀铬活塞环。
采用了比化油器制造还要简单实用的,机械式单嘴进气管燃油喷射系统。
自然吸气航空汽油发动机时。
陈常在还是很满意的。
这款发动机。
是准备给他设计出来的,第一款轻型教练机使用的航空汽油发动机。
想要让飞行员能在天上战斗。
你直接把战斗机交给飞行员是不行的。
你必须要让飞行员经历过教练机的训练才行。
否者那就不是让飞行员去战队,那是谋杀。
哪怕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
你也得让飞行员,在教练机上飞行十几个小时,让他们找到在空中的感觉才行。
不然你交给他的战斗机,都不用敌人打,他自己就掉下来了。
而这款直列六缸航空汽油发动机。
也是他让学生们,为以后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积累和发展打基础的机型。
在航空汽油活塞式发动机中。
最简单的,也就是属于这种直列六缸液冷发动机了。
像那些西方列强们现在使用的V型发动机,星型发动机,V型倒置发动机。
那都不是一天就弄出来的,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而陈常在现在最需要的,也是要让他的学生们,能够在这台直列六缸发动机上打好基础,总结经验。
未来才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现在如果好高骛远的话,那么未来就一定会摔跟头。
他陈常在就算是再厉害,可也打不出来几根钉子。
他一个人使劲搓,也搓不出来一架战斗机的。
“志宏,这台发动机在试车的时候感觉怎么样,运行是否平稳?
动力输出是否稳定?
在摆动台上进行了多少个小时的试车?
故障率是多少?” WWw.5Wx.ORG
苏志宏,陈常在的学生之一。
他领衔的是发动机实验室,航空汽油发动机及教练机项目组的工作。
到陈常在的手下已经大半年了。
他本身不是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
而是当年,队伍秘密派到了笕桥航空学校学习的成员。
他现在本应该继续在笕桥航校读书学习的。
可是因为被人识破了身份,所以特科的同志就把他紧急护送回到了陕北。
像是苏志宏这样,队伍特意培养的技术人才,各级领导们都是极为关心的。
当他去年回来之后,总部领导,就让他直接到陈常在这里来报道了。
当初陈常在曾经给总部送去了三个报告。
其中就有关于航空工业的报告内容。
而在笕桥航校机械科学习了三年的苏志宏,就是队伍着重培养的,未来的航空人才。
所以当苏志宏不得不提前中断学业回来的时候,就加入了陈常在这边的教练机研发队伍。
当苏志宏加入之后,他就可以说是除了陈常在之外,对飞机最了解的人了。
当他第一次面对陈常在的时候。
说实话,他还真的不认为他面前的这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能比他更懂飞机。
虽然这个年轻人,已经撑起来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体系。
但是在飞机这一块,他还是不那么服气的。
不过当他和陈常在做了一天关于飞机方面的技术交流之后。
苏志宏算是彻底服气了。
陈常在能够随时拿出来,关于活塞式飞机的各种理论论点。
还能告诉他这些理论出自哪个人,是哪个人在那本书上的论点。
这个论点咱们如果运用到实际上,该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和现在的实际相结合。
哪些论点,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已经过时的。
那些是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大帮助。
最后陈常在还会在他的书箱中把这些书给找出来,还都是外文原版的。
这些书都是特科的的同志,想办法是从全国,乃至于国外给弄来的。
这也是领导,给特科下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陈常在不只是能看懂这些书,他还在书上做了注解。
等最后苏志宏从陈常在这里离开后。
满脑袋想到就是,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陈常在交给他的这几本笔记给看懂,给学明白。
这些都是陈常在,把现在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后世的知识,以及现在的实际条件。
总结出来的,未来航空工业初步发展的技术规划以及路线,和技术要点解析。
当苏志宏接过了陈常在的笔记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真是有好运气的。
他在笕桥航校无法学习了,可却在家里遇到了一个比笕桥航校的老师还要厉害的人。
他未来的航空梦,绝对是能够实现的。
于是陈常在就又多了一个学生。
而吴家堡军工厂,也多了一个航空小组的领军人物。
“老师,我们在使用老式电火花塞的时候,这台发动机在摆动实验台上时候,运行还算是平稳。
但是,动力输出,却总会因为电火花塞的绝缘陶瓷被高压击穿,而导致动力下降或是中断。
在摆动实验台上,最短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十二个火花塞中,就会出现一个火花塞故障。
最长的也不过是坚持了二十七个小时。
虽然我们使用的是,双火花塞的设计。
但是一个火花塞被击穿,也会严重影响到燃烧室里面的工作情况。
不过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能够抗住这种高电压和恶劣工况的氧化铝陶瓷,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了。
只要这个问题能够解决。
那么我们的教练机就可以真的飞上天空了。”苏志宏说道。
陈常在此时也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在这片天空中,终于也快要有我们的身影了。”
尤其是那些负责试炮的老炮手们。
他们依据陈常在,在厂内试炮时测算并核实,火炮炮弹弹道数据汇总之后编制的,步兵炮简易弹道射表进行射击时。
则是陈常在根据这门炮的特性,设计出来的一款高碳钢基钼合金穿甲弹。
至于那些碉堡炮楼,就更不在话下了,就算是钢筋混凝土的炮楼。
一炮不穿,多打几炮也就给它拆了。
所有目标全中。
从最近处的一百米,到极限射程的2800米左右。
还是等以后自己的材料数量、合金工艺和制造工艺真正的提升起来后再说吧。
虽然后世对于整个世界能够制造穿甲弹的国家来说。
这款穿甲弹可以在一百米内,击穿30至35毫米的装甲钢。
在五百米内可以击穿25至30毫米装甲钢。
但却远远比不上“敲门砖”使用的,硬质钨合金穿甲弹的效果。
这样的穿甲深度,如果在欧洲战场上根本就不算是什么。
性能也就是和德国的那个37毫米反坦克炮“敲门砖”,在使用标准穿甲弹时的数据差不多。
就在新钢厂的第一炉钢水出炉的那天,前来观礼的几位总部领导,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总部负责武器定型的军械部,对于陈常在搞出来的那门轻便的步兵炮非常满意。
完全命中目标区域。
而老炮手们最喜欢的炮弹。
阅读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